上海 北京 广州 天津 山东 山西 河南 浙江 云南 江苏 广东 湖南 湖北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甘肃 青海 新疆 内蒙 陕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河北 江西 政府招聘网址
首页 专项题库正文

2020省考选调申论押题密卷(基层减负)

2020省考选调申论押题密卷(基层减负)

2020年省考行测、申论押题密卷(行测密卷、申论密卷各10套)

《申论》(二)

(适用于2020年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

申论押题密卷(二)

一、给定资料

资料1

“几乎每科的学习任务都很重,孩子每天晚上都睡得挺晚”“11点没睡觉的大有人在,即使你12点在群里问点儿事也不用担心没有人回答你”厖来自学生与家长的“诉苦”,让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睡眠不足的问题再次引发人们关注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已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但从实际看,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3.99%

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高达7601%的学生要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甚至有29.26%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到了小学六年级这一比例更是达到395%。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孩子们睡得越来越晩,除了一些人是因为玩手机、打游戏等主动晚睡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学业负担过重。记得以前,很多人总会说,小时候多好啊,无忧无虑的;而如今,听到更多的反而是,现在的孩子太辛苦了,压力太大。话语上的转变,折射着现实的问题。当下,“一个学期做半尺多厚的卷子”“一个假期上七八个补习班”,是不少学生的常态;升学的压力,学校之间的竞争,父母的教育焦虑,施加到学生身上,也让他们难言轻松。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孩子们房间里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点云彩、花朵、鸟叫虫鸣

一位中学老师曾如此说道,如果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那我们的教育就难言成功。的确,教育不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强健其体魄”,如若体质健康无法保证,又何谈知识之精进、文明之培养、思维之修炼?近年来,从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才模式,再到出台各种细致的“减负令”,我们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也应清醒看到,让学生从熬夜、刷题、补课中解放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真正为学生减负,还需要整个社会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教育科学精神的提高。当所有人都要求孩子必须跑步前进的时候,教育就不再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而完全成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必然有输有赢,可能还会有人体力透支,跑不下去。但其实,孩子培养得怎么样,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只以谁分数高来贴标签,就难免泯灭了一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的禀赋、才能、爱好都能被发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成长,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和成长的快乐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点亮一盏灯,但也要让他们可以早一点关灯睡觉;孩子的前行,需要树立一个目标,但也要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抵达。只有如此,成长才不只是埋头赶路,而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资料2

2019年10月,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引发网友热议文章称,南京中小学生正遭遇如下情形:“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査学校,甚至査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一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减少课时,提前放学,下午3点已经可以坐在家里”厖

对此,南京教育部门回应:确实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査行动,“但存在对督査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教育部门将及时纠正偏差。”面对争议迅速回应、承诺纠偏,这样的积极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此事折射出的中小学生“减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值得更深入地探讨

应该明确的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掉过重课业负担,是重要且必要的。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考试过于频繁、课程随意增加难度、作业过多等问题,学业的“军备竞赛”确实存在,也催生了许多“大书包”“小眼镜”。为此,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实事求是地说,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不希望“死读书”,但大体认同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方式。而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的条件下,竞争压力前移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压力过分前移,一方面也要正视压力的客观存在。现实逻辑告诉我们,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作为选拔的考试及必要的课业训练,仍是必需品,零压力的“快乐教育”并不可行。移除了必需品,又提不出替代品,才会诱发更大社会焦虑。

换句话说,拒绝填鸭式教育,不等于完全放养;不要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不是说不要考试了;防止负担过重,也不是要制造教育真空。无论各地政策怎么定,都应落在理性区间内,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类似“减负=制造学渣”的质疑一定会出现,会反过来消解改革中有效的部分。(更多笔记押题加入NICE)

“减负”的方向不会变,但怎么“减负”则值得探索。学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基本上是“标准件”,而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却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多元。比如,在教育发达的地方,素质教育的呼声更高;在人口大省,各方对升学率的诉求相对更高;那些照顾子女不便的父母,则很希望学校延长教学时间、提供有效托管。这些围绕“减负”的不同视角,本身就折射教育均等化之路任重道远。那么,在这些不同关切中,“公约数”是什么?或许,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个“标准件”的整体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然是重中之重。今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已是全社会共识,但素质教育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打折。对于“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上好每一堂课”,学生与家长的期待只会提升不会降低。因此,在减负举措的具体执行中,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这才能够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于一项公共政策,我们总是免不了这样去掂量:它距离公众期待是近了还是远了?是在纾解压力还是在制造焦虑?对于各地教育部门而言,就要考虑到减负后的连锁反应,提前作好政策制定的沙盘推演。比如,在考试难度不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学校里放学早了、教得少了,必然导致学生涌向课外补习班;再如,家校之间其实是个连通器,老师不再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压力就会平移到家长身上,无非沦为家长出题或者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呼吁治理者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多些精细化管理思维,在政策出台、执行过程中,多吸收一线教师的建议,多听听家长与孩子的心声。

其实,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心中还是要有一根基准线,即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仅不差,而且在全球还很有竞争力。比如,上海中学生在2009和2012年两次参加OECD发起开展的“国际学生测试项目”(PISA)均取得世界第一,剑桥大学早几年就认可了中国高考成绩作为入学申请指标,而从整个劳动力市场看,扎实的基础教育正是中国人才红利不断释放的重要源泉。从这个角度看,减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应把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巩固既有优势而非相反。

资料3

减负,要动真格。但部分家长对于减负,似乎还是持观望态度。孩子的负担减了,家长的焦虑也能减吗?

负担越重不等于成绩越好。

Z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生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校内外学业负担。减负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校内外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过重学业负担减下来;同时,要把思政、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有欠缺、未达标的强化起来。

其指出,从历年学业负担监测结果来看,学生学业负担日趋加重,但学业成绩并没有水涨船高;负担感受轻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负担感受重的学生。

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每天家庭作业时间1—2小时的学业成绩最高,每周校外补习36小时的学业成绩最高,再延长作业时间或补习时间,学业成绩反会下降。而且,2018年的监测进一步发现,只有当学生负担感受较轻时,适当增加作业与补习时间才有正向作用;而在学生负担感受一般或较重时,想通过增加作业和校外补习等方式来提高学业成绩事与愿违。

某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人员L从社会层面来分析学习负担。他指出,作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学习时间进行控制,因为教育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而家长有时未必能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要防止学校、家长和学生过分看重短期利益,需要保证孩子的睡眠、体育锻炼和社交时间,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时间。”

家长焦虑不只因教育系统

《减负方案》也提出,要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5年内70%以上中小学校建立数字家长学校。某大学教授W问了一个问题—一老百姓现在内心深处答不答应减负?当大多数人都在焦虑,“轻负”也容易成为口号。有些家长嘴上喊着支持“轻负”,但真正的想法却是,最好别人都去减负,自己的孩子就能够脱颖而出了,他坦言,教师是所有教育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命题和作业设计的训练,在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这都是空白和薄弱环节。“没有这样的训练,布置的作业怎么会精准、适当、合理?所以,要减负,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W说,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需要职前职后的教师教育体系的优化,更需要增强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对减负政策的疑虑,实际上折射的也是家长对减负政策稳定性、持久性、落实性、成效性的担忧。W说,如何通过升学评价制度的综合改革,让真正守规矩的家长有获得感、让野蛮训练的家长没有机会钻空子,大概是教育政策设计者需要深思的课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G分析,学业负担之所以存在,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原因。毕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普遍存在。教育不仅是培养人,也承担着筛选和选拔的功能。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所以教育系统内的激烈竞争就不可避免。

家长和学校担心别的孩子、别的学校抢跑,大家陷入一种囚徒困境。G说,可能真正能起作用的是政策和教育制度。“减缓焦虑,最终还是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迈向更为完善的社会。”

资料4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减负至今,成效如何?基层干部群众还有哪些意见建议?

记者对多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不少基层干部普遍有减负效果很明显的感受。同时,也存在

“一人多岗”、重复工作、考核过多等负担过重体现,以及少数职能部门转嫁责任,“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等变相减负、假减负问题。

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的问题,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着力解决督查检査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厖梳理中办引发的《通知》,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是一个鲜明导向,也是抓好为基层减负工作的硬杠杠。过去几个月来,各地各部门严肃要求严格落实、大刀阔斧深化改革、直面问题靶向治理,有针对性地为基层松绑减负。这场为基层减负的攻坚战,让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减轻了负担和压力、减出了时间和干劲,以躬身力行、真抓实干的姿态投身改革发展大潮。

对于基层减负中未触及、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妨用辩证思维和长远眼光来看待。一方面,客观看清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无论是纠正“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

的惯性思维,还是扭转“责任状”、督导检査“反客为主”的过度问责,抑或是破解“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政绩观错位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治病去根、久久为功的过程。另一方面,客观看清问题困难的可矫正性、治标治本的可操作性。基层减负工作之所以短短几个月就深得人心,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折不扣抓落实,每一项减负举措都直指基层负担重的堵点、痛点。发扬“讲认真”精神抓整改,增进“钉钉子”耐心抓落实,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为基层减负工作还可以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对于为基层减负工作本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必须拿出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下大力气坚决整治、持久整治。正式发文少了,但“通知”多了;检查考核次数少了,但单次检查考核内容多了;职能部门的职责少了,但考核问责的权力却多了?

这些减负“走过场”“务虚功”“甩包袱”的问题,让减负措施大打折扣,不仅没起到化繁为简、化压力为动力的实际成效,反而给基层添乱添堵。就此,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主题教育和年终总结为契机,继续査摆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痼疾,大刀阔斧删繁就简、革除积弊,真正让广大基层干部从过多负担、过度问责中彻底解放出来。为基层减负,犹如一次提质增效、改进作风的大练兵。只有将正风肃纪进行到底,减负的成效才会实实在在体现出来。

“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新的一年大好时光,正待奋发有为的新书写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尤为重要。久久为功打好基层减负攻坚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努力作为,一定能筑牢基层治理的地基,托举起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的中国。

资料5

“属地管理”本是层层压实责任的工作要求,但记者调研发现,一些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为名随意向下摊派本部门职责内的整改治理任务,导致基层镇村有责无权,很多工作长期积压。进入“基层减负年”,一些地方基层负担从存量上就减不动,部分基层干部甚至出现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麻木苗头,记者某日回访某事故发生地,有干部反映,事故发生后,当地凡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事情,各职能部门“推之不及”。一家菜场要进行综合整治,乡镇与县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会协商,结果还是以“属地管理”之名推到乡镇政府头上

“我就想问,这个菜场是哪个部门批准建的?建的时候怎么没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听取我们乡镇意见,现在要整改就推下来了?”该镇主要负责人直言,“菜场难道不在县政府辖区吗?各个局作为县政府的职能部门,难道不应该为县政府担起管理责任吗?”

东部某市一名分管信访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曾告诉记者,自己接手过一个案例,当事人虽然户籍在Y市,但长期在H省W市生活工作,所涉纠纷则在G省S市,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上级仍然让Y市负责,最后落实到户籍地址,也就是这名副书记所在乡镇负责解决。

他离乡这么多年,在本地已无社会关系,我们和W市、S市跨省,关系不熟,连工作线索都难找。”这名副书记说,“这到底是‘属地管理’还是‘属人管理

“县环保局又派来29个问题整改清单,其中有几个问题是他们自己整改答复后群众不满意,又派给我们的。”某镇宣传委员说,乡镇没有环保执法权,综合执法大队都是临时人员,没有执法证,对污水直排、烧烤乱排油烟等行为只能劝说,“专业的人为什么不来做专业的事?”

管而不理,想管没理。”某镇党委书记一语道破,“我们没办法,考核、审批权都在条条上,还是要跟他们搞好关系。”

“可以说,‘属地管理’四个字是我们基层干部最讨厌的。”东部一名村党委书记说,“只要在你辖区范围,所有事情都要你牵头。以拆违为例,要我们村干部冲在最前面,城管等部门反而成了配合方。”

苏北一名村支书以村级河长制举例说:“河流治理这种流域性的问题,超出单个村级能力范围,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治理效果沦为书面化、报表化、会议化,有时还要炮制新闻造新概念。”

该村支书认为,减负难在明确各级责任与权力能级。“我们市、区纪委也发文下达了减负清单,要求村级填表须统一报备,否则可以拒绝。但具体操作缺乏监管和投诉渠道,乡镇政法委、农服中心要我们统计表单,我们不填就会被通报批评,谁来给我们撑腰?”

一味问责导致部分基层干部“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一名基层干部向记者倾诉:自己跑到县里一个会场,“埋头就在一沓责任状上签字,也不看是关于什么内容,反正出了事责任都在乡镇”。他以该省新岀台的一份关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文件举例说,里面仍然要求“省与市签责任书,市以下政府逐级签责任书”。

“基层减负关键在领导,尤其是当地主要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不切实转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基层减负就会永远停留在口头上。”一名镇党委书记如是说。

“基层既是‘最后一公里’,但也是‘最先一公里’。”J省某街道社区副书记建议,要将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明确各层级的责任与权力清单,构建权责统一的上下级关系和治理体系。

基层干部呼吁,用领导的“落实”压实基层的“空转”,用上级的担当为基层减负。挑子面前,上级多“担”一些,基层的负重就会“减”一些。

资料6

为基层松绑减负的目的,在于树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工作落实上来

多地要求减少发文数量30%以上,发扬“短实新”文风;许多省区市缩减会议数量30%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不少地方规定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等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调査硏究务求实效厖最近媒体调査显示,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的过程中,一系列旨在为基层减负的具体举措落地生根,为广大基层干部切实减轻了负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基层工作经常面临急难险重”的挑战,基层干部往往压力大、任务重。这些特点意味着,要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骨干力量,就必须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到各地出台具体措施落实中央精神,这些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的有力部署和务实举措,彰显了以习JP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厚爱与关怀。

越是担子重,越要爱护挑担人。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岀来,是心系基层、关爱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80后白发干部”的反差中,读懂基层干部的辛劳;在“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的事迹中,感怀基层干部的奉献。习总书记明确要求,“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改变基层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的状况,正是实现对基层干部“政治上关注、思想上关怀、工作上关爱、生活上关心”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为基层减负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体现,那么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可以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在基层实践中,“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一些地方在操作中也出现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督査检査积极有效,但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个别现象滋生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但微信群、工作群、政务APP过多过频也带来了“指尖上的负担”。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心劲。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就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多管齐下,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为基层松绑减负的目的,在于树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工作落实上来。对各级党委而言,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为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的基层干部撑腰打气从基层干部来说,更应该把基层减负当作更好干事创业的契机,轻装上阵更好去做各项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激发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才能让减负有效果、松绑有收获。

‘基层减负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这是一名基层干部由衷的心声。着眼基层干部面临的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完成“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我们就能让基层干部挤出时间、腾出双手干实事、做好事,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作风面貌焕然一新。

资料7

今年上海两会上,许多代表选择把温柔一面留给了压力的“受害者”,好比孩子。当然,这里要先加上一个注脚,压力人人都有,可一旦当它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时,便值得他人给予同情和关切。

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几十年,政策规范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但政策要针对的主要对象——孩子本身,却只感到压力越来越重,成长的烦恼几乎要变为成长的噩梦。

代表谈及一些现实的案例,语气中也都略带“不忍”。“小孩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现在到底怎么了?”一位代表说。

孩子面对的压力是复杂的。一部分来自同辈,一部分来自社会,还有一部分来自教育本身。

同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却也常常是焦虑的起源。很少人没有从父母口中听说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也很少有父母听说“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习或补课时,依然坐得住。

但孩子的焦虑、父母的焦虑,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的评价体系。收入、认同带来的社会职业分层,让人人争做“人上人”、恐为“人下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成才观,也不过是非主流的声音,最终淹没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成功学里。

教育自身的问题,更是砸在孩子身上那一记重锤。课堂形式、教育方法、考试招录制度,以及对学生、学校的评价方式等源头性的机制和问题不改变,减负只能是个“伪命题”,人们仍将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公办减负冲民办、校内减负校外补”。有些孩子,明明只能做到“1”,却被要求做到“3”,揠苗助长的悲剧一再重演。

网络上有许多鸡汤文,动不动就要求人学会和压力做朋友。似乎生而为人,就该承受。

但事实上,很多人与他所背负的压力,一辈子只能是敌对关系。这当然取决于每个人差异化的承受能力。但如果大多数人感到受同一种压力侵害时,我们是否该思考,会不会是压力本身的问题?

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转,需要动力,甚至是压力转化而来的动力。拿孩子来说,从他走进校门那刻起,择校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已经爬上了他的肩头,督促着他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生命个体。可没有人生而强大。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环节去承担教育引导,甚至是价值引领的职能。

而现实的情形是,压力的传导机制,变成了“传倒”机制,外部所有压力最终都“倒在了孩子的身上。接力棒似乎在各环节上传了个遍,结果却还是要他一个人“跑完全程”

说了那么多,其实这些不只是孩子的事。“减负”是今年两会上的热词,孩子要减负,基层干部也要减负。吊诡的是,为基层减负喊了多年,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依然负担深重。

有代表说,近些年基层最怕听到的词不是“加班”,而是“属地化”。各条线部门的工作落地,都要通过属地来完成,自上而下“传倒”任务的巨大惯性,让基层干部成为“食物链的底层”。用“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他们的生存状况,一点也不为过。两会上传出的信息是,在个别地方,连推广ETC的担子也压到居委会了!

还有诸多颇具专业性的事务,诸如环保检査、特种设备管理等等,也要零基础的社区干部硬着头皮“入门”。“上面”呢,多数时候连个“技术指导”也没有,仅仅通过在居委会、村委会门口挂上十五六块考核的牌子,定期来个排名,以示关怀对基层干部来说,工作重心下移了,资源没有下沉,权力没有下放,恰如孩子背上殷殷的期待和沉沉的书包,却没有权利自主选择人生路径一样。

基层减负难,不能一直难下去。这些年方方面面动了许多脑筋,不少环节也动了真格但前路显然任重道远。教育也是一样。对所有被负担困扰的人来说,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教他们与压力相处,而是帮他们疏解掉不应承担的部分。

二、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2”,概括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途径。(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二)“给定资料3”中讲到教育减负令家长焦虑,请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当前教育减负令家长焦虑的原因。(20分)

要求:内容全面、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如你是一名基层干部,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6”,谈谈如何更好的进行基层减负。(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表达清楚、条理清晰,不超过450字

(四)“减负”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给定资料7”也提到“对所有被负担困扰的人来说,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教他们与压力相处,而是帮他们疏解掉不应承担的部分。”

假如你是某市人大代表,参考“给定资料7”的划线句子,就“减负”问题提交一份建议。

(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结合“给定资料”

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1000-1200字。

声明

内容来源于师资汇编和收集学员资料(各科目资料都有)。
招聘公告来源各地人事考试网,详情人事考试导航网址

本文链接:https://www.gkgov.com/post-706.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9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